國立臺灣博物館之一
「本館」
當年為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本館建築落成於1915年
以臺灣自然史展示為主
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
建館以來
蒐藏了人類學、地球科學、動物學、植物學的標本與文物
入內後的右手邊是售票區
購票處及服務台
全票30元/半票15元
門票
憑券當日還可免費參觀土地銀行展示館
參觀須知
館區內可以拍照
但是禁止使用閃光燈
大廳採用歐洲博物館常見的新古典主義風格
兼具仿希臘神殿多力克柱式支撐的三角山牆與羅馬建築穹頂
環繞著挑高32根複合式柱(Composite Order)
每根高32尺
直徑2尺7寸
採光穹頂下的鑲嵌玻璃天花離地板54尺
(上圖取至臺博館官網)
圖案包含兒玉家及後藤家紋
「軍配団扇に五枚笹」(指揮扇與五竹葉)
與
「下がり藤」(藤花)
二樓迴廊為臺灣產白大理石及黑板岩
32根複合式柱上方也都有雕刻
二樓正面觀
大廳兩側旁
有個大壁龕
早期是兒玉、後藤兩座銅像矗立於此
南側長廊是後期因展示空間不足
外推後作為展覽用的室內廊道空間
在之前只是單純用來觀賞景色的陽台
2019/10/04 ~ 2020/02/09
於本館一樓展間展出的是
「Old Masters」
大師: 澳大利亞原住民樹皮畫特展
選自世界上最豐富的樹皮畫館藏
展覽中的作品創作于 1948–1985 年間
而這些作品繪畫用的素材皆為大自然的饋贈
剝樹皮為畫布
取赭石為顏料
畫中的故事、圖紋、形態已傳承超過5萬年
展出來自澳大利亞北部的阿納姆地區
著名原住民藝術家所創作的樹皮畫、木雕木刻
還有創作用的繪畫原料、工具等140餘件
每件都是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的國寶級收藏品
很值得一看
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
是國立臺灣博物館21世紀以來首度推出的全新常設展
同時也是本館預定陸續推出的三場常設展中之「首部曲」
展覽內容將時間回溯至臺博館的源起
也就是一百多年前
當時還是「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初創立的「發現年代」
此首部曲的內容也分為三大主題單元
「發現之道」
透過當初兩位傳奇採集調查者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的田野故事與蒐藏
強調親身實地踏查
「知識是人走出來的」
以及現地採集的物資憑證
構成了博物館的「標本世界」
標本並非調成的紀念品
而是物種的代表
「臺灣新象」
在這個主題單元中
所展示的是
臺博館歷史上重要的博物學者與他們的重要發現
有首任館長川上瀧彌主導調查的臺灣高山植物
臺灣昆蟲研究開創者素木得一所發現的「寬尾鳳蝶」
傳奇標本採集者菊池米太郎所採集的「黑長尾雉(帝雉)」
礦物延就先驅岡本要八郎發現的「北投石」
全能型博物學者堀川安市採集的貝類標本與其發現的新種蝸牛「堀川氏煙管蝸牛」
戰後首任館長陳兼善與他的學生採集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
1960年代造成萬人空巷的深海活化石「龍宮翁戎螺」
如果這個是真品
那麼保存的真的很完好
還有1970年代
臺灣化石大發現出土的「早坂犀」等多樣發現
希望大家可以親自來看看這些
對於臺灣而言,重要的獨特文物
「過去的未來」
這是一個令人省思的單元
「究竟這些臺博館典藏的歷史性標本在當代有何意義?」
博物館的標本除了帶我們回到過去
是否也能讓我們反省當下
甚至展望未來呢?
這裡用三個物件回答了此問題
我覺得這層意義太深遠了
可以來現場親自領悟答案
此作品為泰雅族織藝師尤瑪・達陸的「古虹新姿」
另外還有臺博館的百年歷史
每一重要年史的紀事
都在這展示
1945年
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後
更名為「臺灣省博物館」
最後在門口處
所展示的是
「湖中寶石:毯藻」
為一種綠藻,生長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淡水和半鹹水水域中
可由3~4公分長的絲狀體聚集成球狀集合體
此球狀藻毯的最大棲地位於日本北海道東部的阿寒湖
直徑可超過30公分
表面細緻美麗
又稱阿寒湖的「湖中寶石」
參觀臺灣博物館不外乎讓我們更認識我們生長的地方
國立臺灣博物館
官方網站: https://www.ntm.gov.tw/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 9:30~17:00
周一公休
購票資訊:全票30元/半票15元
臺博館本館與土銀展示館一次購票(當日)可參觀兩館
館址:10046 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台大醫院站4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即可抵達
【延伸閱讀】